高尔吉亚论证逻辑
当今教育体系是被资本主义异化的教育体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其为一种二歧倒推式的教育逻辑,这一点上,是和高尔吉亚的论证逻辑是很相像的,我们先来简单讲明高尔吉亚的逻辑论证方法。
与巴门尼德不同,高尔吉亚坚决的否定了巴门尼德认为的“思维的与语言的相统一”的判断,在巴门尼德那里,存在物是存在的,存在物的存在是绝对的,是不变不动的,是可以被思考被言说的,抽脱出一切的感性特征的物所以是“是”者是不变不动的。
在高尔吉亚这边,他首先给出三个论题,第一:没有物存在,第二:即使这个物存在,我们也没办法思维,第三:即使可以思维,也无法言语。
高尔吉亚直接就规定了,第一:没有物存在这个东西,高尔吉亚是这样论证他的第一论点:假设,非存在“存在”,你非存在本身就是“无”,你说“无”存在就是胡扯。假设存在者存在,分为几种情况:存在永恒存在,存在派生出现,存在即是永恒又是派生,我在这里不过多赘述如何论证,高尔吉亚将这三种情况反驳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即使物存在,存在本身也是不可以被思考的,因为我已经穷尽了一切的论证都无法证明他存在,那麽他就是一种超越思维的存在,这种物的存在我们是无法用思维去感知的,就有了第二点:即使物存在我们也无法思维,这直接炮打了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在巴门尼德那边,我思考的思想的“being”,“是”者,是可以被言说的,但是这也就导致了高尔吉亚的第三个论点的产生,在第二个论点中,高尔吉亚说:我的想象和现实不同。”举个方便理解的庸俗低俗的例子,你能想象一坨嚷嚷的想要和你性交的牲畜吗?当然可以,但是现实中不存在。好了,到这里高尔吉亚仍然设立了第三个论点,即使你思维可以想象,你也说不出来,这就是我认为的巴门尼德第三个观点的“being”,“是”者,可以被言语说出的问题,在人的话语体系中,任何形容的东西都会被人主观的符号化,这一种不统一性。这样一种把存在物悬置起来而用一种个人言语的表达说出这本身就是虚构的。所以在这里巴门尼德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高尔吉亚这里,他的论证是一种二歧倒退的论证方法,首先他设立了三个点:存在物不存在,即使你存在也无法思考,即使你可以思考可以理解,你说不出来。已经非常的清晰了,在任何一个倒推前面的论证,只要不通过被否定了,你前面的论点全部可以推翻,在高尔吉亚这里三者并不是平等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不断推进的。通过预设否定前面,在通过论证否定预设,全面推翻。
教育体系
从小学教育开始,学生们的主要任务仅是单纯的通过他者的话语灌输以及强暴式的知识学习满足应试的需要,这使得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学习课本中的理念并且灌输一个观念:你的学习是为了你有更好的人生。带着这个观念,学生们开始进行应试的能力性筛选,在比拼应试能力中与同辈进行内耗的内卷,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卷轴,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观念上层建筑在教育体系中给学生灌输的是怎么样一种高尔吉亚的思维模式,在完成小学教育后升入初中,初中生入高中,高中进入大学,大学后可以读研究生或者就业,成为脑力或者体力劳动者。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教育的实质不是生存焦虑剥削和思想压迫,而是一种通过悄无声息的观念的传输意识形态入侵,这种入侵的最核心思想就是在教育中教育者会给被教育者传输一种观念:你如果在应试能力中失败,那你的人生也是失败的。导致的是什么呢?假如你考上高中,预设你考不上大学,假如你考上大学,预设你找不到一份能保持经济稳定性的工作,假如找到了,你就成功了,人上人了,哪一步出错了就可以把前面全部推翻,问题出在这里,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文化资产阶级,技术资产阶级,科技资产阶级,法律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子女,他们呢?他们根本不需要遵从这个逻辑,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论证逻辑,成功逻辑,而那些体力,过度异化的脑力无产者他们呢?他们的之女呢?还是要一直奉行这个逻辑,但是结果还是一样,表面上是看起来给了受教育者走向成功的机遇,实质上却是既得利者的意识形态阴谋。所以说我们要看清楚一个事实,那些布尔乔亚的子女坚守他们的人生规则,我们改怎么办?不要为了应试而学习,不要幻想着应试能力的成功可以达到那些资产阶级的成功逻辑,这样想换来的就是高尔吉亚的逻辑,还是不可能实现的,真正实现的,因为凡是达到了我预设的最后一步的受教育者,一定会落入市场经济包围的失去无产阶级个人属性物化的人生,而且把这样的人生当作成功学,传授给子女,重复这个逻辑,要看清什么是后浪,什么是后“浪”我们不做后“浪”我们也不做后浪,我们要成为海浪运动的推动者,海浪的促成者,看清楚什么是我们的责任。


泛左联盟主创团队